窝窝头的前世今生
今天去市场买馒头的时候,老板向我推荐了她们新添的品种窝窝头,我欣然买了两个,不为别的,就为一份久违的记忆,一份小时候的味道。
回到家,我迫不期待的掰下一块窝头放入口中,期待那一种曾经十分熟悉的感觉。
入口细腻绵甜,感觉和加了糖的馒头差不多,只是颜色有些发黄,多少有些失望,这不是我要的口感,更不是那种小时候的味道。
“馍馍配肉越吃越瘦,黄窝窝配辣椒越吃越上膘”这是我们小时候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城里人不是吃白面馒头吗?那可没有我们的黄窝窝好吃,嘴上这么说,心里谁不想吃白白胖胖的大馒头啊?
可白面馒头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平时都是棒子面为主。
别看这金黄的棒子面,在母亲手里可以变化出多种美味。
平时都是蒸窝窝头吃,挖一盆黄面,掺水搅拌,没有白面的粘性,不用那么费力的反复揉揣,但也能成团。
母亲拿起一团和好的黄面,在两个合起的半扣掌心里,麻利的滚动成一个圆球。
左手半拢握住圆球,右手中食二指插入中间按压,再用左手转动面团,不用几下,一个半球状中间有空的窝窝头就做好了,把它放入蒸屉。
那时候都是烧柴火的大锅,一锅能蒸二十几个,够一家人吃几天的。
想改口味的话就蒸黄馒头,和面的时候,放入老酵把面发开。直接团成团把一面压平就成了馒头,要比蒸白馒头简单的多。
农活忙时间紧的时候,就要用省劲儿的办法了,那就是贴锅饼。
锅里加水熬稀饭,把和好的黄面,在手里团成稍厚的饼状,啪的一下把它贴在水上靠近锅沿的地方,一贴一圈。等稀饭熬好的时候,锅饼也熟了,上面金黄,挨锅的一面烤的焦黄。
我喜欢把这一层焦痂揭下来吃,满口香脆,趁热吃更好。
如果是磨面时里面掺入少量黄豆,那蒸出来的窝头或者锅饼真是太好吃了!
香甜,有咬劲,越嚼越香。这时候配着辣椒吃,一会儿就是一头汗,就是在冬天,也会让你吃的暖暖和和。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较远,从家里带窝头在学校吃早饭。
学校里会给烧一大锅开水,有时候开水也没有。早晨下学后,路远的同学就在教室里吃饭,咸菜窝头,大同小异。
那时候天可真冷,窝头都冻的硬邦邦,有时咬一口,只是啃了几个白白的牙印。即使那样,同学们还是有说有笑的吃饭,也没有觉得多苦。如果谁带了炒白菜,那就是奢侈,眼睛里都是羡慕。
不过同学之间也会分享,换着吃,只是都不好意思吃人家多少,尝几口就行了。
我还记得一件事,特别有意思。那是远在外地上班的父亲,回来的时候给我买了面包,我舍不得吃,就带到了学校。
吃饭的时候拿出来显摆,故意慢慢的吃,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好几个同学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面包,我就让他们尝了尝,一人一小口,看她们的样子真的好享受,我也感到挺自豪。
这档口有一个同学从后面走过来,问我们吃的什么,看到我手中剩下的少半块面包,眼巴巴的说,让我尝尝行吗?
当然行了!说着我把面包递给了他。
谁知道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傻眼了,只见他接过面包,一下子就把整半块面包塞到了口中,嚼了没几下就咽了下去。
我舍不得吃的面包没有了,旁边的同学也愣住了,一个个瞪着眼张大了嘴看着他。
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和孩子们说起这事,你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说?
叔叔,那面包有什么好吃的,我感觉还是窝窝头好吃,妈妈好长时间才买一次。
孩子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从小到大,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有爸妈照顾着,没有受过委屈,更没有缺吃少喝,不少的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而且现在的窝头只是一个概念,工艺和口味都随了现在人的心意,完全没有了窝窝头的原汁原味。
时代在进步,我们经历的也不想让孩子们再经历,但该受的磨难也应该让他们有所体验,否则,遇到坎坷的时候,就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更不知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