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老杨的工具包
老杨是南侯村的资深老木匠,尽管金盆洗手好多年。
老杨木匠活做了几十年,葫芦娃们的学费、生活费就是老杨夫妇从几十亩耕地及农闲时的木匠活里刨出来的。
每年秋收完,老杨就扛着工具包,领着小徒弟,走村串乡做活儿挣钱去了。足迹远至三四百里之外临汾市,常常一走就是一个冬天。
老杨的工具包是一个绿色的大帆布包,刨子、斧子、凿子、墨斗……这些工具横七竖八撑满一包,各类大小锯子用绳子往包带上一拴,包往肩上一扛,就是一个流动的家具加工厂。
每年进了腊月,葫芦娃们就盼老杨回来,一走几个月的老杨,回来时总要给娃们带点稀罕吃食的。至今依旧困惑,为什么带回来的花生糖是散落在工具包里的,难道是因为那时没有遍地的塑料袋吗?现在依旧记得,老杨坐在炕上,笑眯眯地看着葫芦娃们蹲在地下,围着工具包,在满包的工具里拔拉着找花生吃。
当然,这和谐的场景总有例外,我家大娃正站在门口角落里,哭着看我们,别问为什么,她沒写起日记,是没资格吃花生的。(此部分来自大娃的回忆,说这是她最大的童年阴影)
我家的第一个家用电器是老杨的电锯。
记得当年卖了一头猪后,老杨买下了它。第二年,老杨用它挣下了全村第一个半自动洗衣机,那会叫双缸洗衣机,能洗能脱,当时邻居们都来看稀罕。隔了两年,又买了14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有了一屋子来看电视的人……然后,随着娃的增多娃的长大,老杨依旧勤快,但经济条件却每况欲下,有力印证了当时的宣传标语: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靠着这门手艺,老杨养活一家老小,也在村里收获了好人缘。
我上中专后,想家。老杨扛着一工具包的月饼去看我,成为四年中专生活最温暖的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