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 山不转水转(下)
姚木匠老两口在城里住不惯,只待了三个月,就回到农村的家里来。
二水见爹妈回来,心里觉得亲,跟媳妇两个人把大屋拾掇出来,高高兴兴地把爸妈迎进屋,让爸妈继续住大屋,一家人热热闹闹,一切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但时间长了感觉就不一样了。如果老两口从没去城里住,或许会跟二水小两口磨合得挺好,几个月不在一起,再回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本来姚木匠以为大山两口子都是吃公家饭的,每月能给他们孝敬点零花钱,这样他们回到村里也能帮衬一下二水。
谁知大山他们本来基础就薄弱,城里动一动都是花钱:水、电、燃气、交通,孩子学特长、上幼儿园,平时再有个人情世故,头疼脑热,偶尔赶上节庆出去浪漫,大山自顾不暇,哪还有结余孝敬爸妈。
这让二水媳妇多少有点不舒服。碍于新成家,又都是一个村的,二水媳妇什么都没说。
老姚木匠却没想那么多,觉得这里是自己家,凡事还是要自己说了算,让二水小两口没有一点自主权。
在姚木匠去城里这段时间,二水和媳妇已经过惯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日子,冷丁老爸重新掌权,二水还能凑合,媳妇儿就不太适应。再说她原生家庭的生活习惯多少有点不一样,总想按自己的想法改变一下。
婆婆习惯早起,希望儿媳也早点起来帮着做饭。可年轻人晚上上个网,看个电视,打打闹闹的睡得晚,早上不愿意起床。
公婆都一生勤劳,觉得给小两口做出了榜样,可二水俩人根本不见样学样。
公婆的心情受了影响,难免跟知近的老邻居磨叨几句,乡邻们没事谝闲传,用不了多久又传到媳妇耳朵里,惹得她火气上来,天天嘟囔二水要分出去自己过。
姚木匠也发现这问题,觉得分开是早晚的事,早点分家大家还都有脸面,晚了撕破脸皮就没法弥补。
于是张罗给二水盖房。
父子俩都是木匠,再找乡亲们帮忙,脱坯和泥垒墙,很快两间小平房就盖起来了。
封顶那天中午,姚木匠喝了点酒,说自己是内行,执意要自己上房顶干活。
爬高本该是年轻人的事,二水不让他上,他偏不听。他这年龄再加上酒精的作用,到房顶三晃两晃没多一会儿就晕了,一头栽下来,摔个脑出血。
从村子到镇上十多公里,等找个车拉到城里,人已经不行了。
姚妈妈哭天抢地几番昏了过去。
房子没完工,人先没了一个,二水觉得丧气,简直是倒霉透了,却又无可奈何。
村子里有多事的人爱扯闲话,说是二水媳妇不吉利,把个老公公妨死了。
二水妈没什么文化,本就因这个媳妇不起早做饭嫌她懒,自己没了依靠,别人传的瞎话更让她深信不疑。
于是对二水媳妇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婆媳关系越发紧张。
二水不想违拗自己的妈,又不愿意让无辜的妻子受冤枉,这局面害得他在中间左右为难。
姚木匠刚走那几年,老伴儿还没上岁数,能走能撂的,凡事都能自理。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心情又不舒畅,身体变得越来越遭,心里想到儿子家去生活。
大山一直生活在城里,过年才可能回来一趟,媳妇跟婆婆没有感情。虽然两口子条件稍好了一点,但她只同意拿赡养费,不想接老妈过去一起生活。
二水从心里心疼老妈,却作不了媳妇的主,毕竟老妈前些年对媳妇的态度让两人生分得很,于是二水每天两头跑。这边照顾着家里的活计,那边还要去帮老妈做些家务。
没多长时间,二水就折腾得疲惫不堪。
老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也没别的办法,就动了找个后老伴儿的念头。
起初二水说什么都不答应,觉得老妈找老伴儿丢他的脸,好像他不孝顺似的。但跟大山商议后,大山倒是看得开,最后同意了老妈的做法。
村里有位大爷退休后,老伴儿因病离世,正想再找个伴儿,看姚木匠媳妇自己生活艰难,就托人在中间说合。
那位大爷比木匠媳妇大了整整十一岁,但老人家身体还算硬朗,又有退休金,最后两人没办结婚证,也没举办什么仪式,姚妈妈搬了过去。
两人共同生活了八年,期间双方子女都常照应,算是比较幸福的岁月。但那位大爷毕竟年纪大,还是先走了,又撇下姚妈妈一个人。
大爷的子女都很开明,像老爸在世时一样时常给姚妈妈一些生活费,但活到快八十岁,她需要的已经不只是金钱了。
写在后面的话:
我其实很不情愿故事是这样结局,希望现实中山不转水转,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
身边经常有人提起养老问题,给我提供这方面素材。而我打怵写这样的故事,边写边觉得心情压抑,慨叹人到老年后的百般无奈。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条件。子女混得好的,可能把父母接在身边,这样的老人算是有福的。有的子女很孝顺,却是有心无力,父母的日子很不好过。
过去都说养儿防老,但没有父母不希望子女成才。真正把孩子养大,他成才了,远走高飞了,他工作很忙。在社会保障还不能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虽然子女出息了,老人的养老却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或许人们都能理解老人的艰难,却没有能力为他们再造一座温暖的港湾。
如果真有那么一些机构,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人的晚年才有保障,才没有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