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三时的班主任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史,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你处于懵懂时期,或半梦半醒,接触的某些人和事,曾受到过激励影响,并不一定觉察其价值,时隔多年以后,它会不经意间萦绕于脑际,便成为一种意趣丰满的记忆。
1月30日,在《第一篇见报稿》里,提到上初三时的班主任、兼教语文的郭鹏程老师,关于早年他的点滴印象和对我的鼓励。
这两年在老家,萌生拜访郭主任的想法。四十多年了,他还健在吗?他生活得好吗?去年没打听一下,就与一老战友直奔郭主任曾居住的村庄。结果扑了个空。村里人说,郭主任健在,在县城居住呢。当时没去县城,把这事搁下了。
今年春节期间,这边闹疫情,正月十五前后解封。
前天,给在家乡乡里任过职后到县政协工作的胡立华打电话,说起这事,巧了,她说你说的那位郭主任以前也教过她们,与郭主任的儿子认识。她把郭主任儿子的手机号告诉了我。
昨天上午,跟郭主任的儿子联系,准备下午去拜访郭主任。
就这样,下午4点多钟,与胡立华一起,来到郭主任的家里。
一眼望去缓缓走来迎接我们的郭主任,他背有些驼,但依就感觉到他当年的模样。老人精神矍铄,面部红润,声音洪亮,耳不聋,眼花了。我们说明来意。老人欲沏茶倒水,我们挡下了。
聊天中,老人告诉我们,今年87岁了。老伴80岁去逝。有俩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上着班。
我提到,1980年,上初三时,郭主任曾给同学们读过一篇短篇小说《坟草青青》,情节感人,让人有落泪的感觉。
前几年,极力搜寻这篇小说。这篇小说发在南京1980年5期《青春》杂志,被《小说月报》1980年9期转载。小说作者,贾庆军,曾在山东菏泽文联工作。他有一本小说集子《愿我们都平安》,从网上淘的。
郭老说,年轻时学的文史专业,所以教语文,平时看些文学书籍,认为好的文章便推荐给学生,或读给大家。
我写的一篇小作文,郭主任批语,有些对话,生动活泼。让我抄写在教室后面墙壁的黑板上。
郭主任教了一辈子书。他毕业于吴桥师范学校。经历有过坎坷,由于他的“爱说”惹祸,50年代被打成“右派”,下放当农民。70年代末期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先在一个村教学,后调至辛庄中学。正常退休。现在生活能自理。几个儿女经常过来看望,节假日给老人做做饭,收拾屋子。
我与胡立华感谢郭老当年的教育、培养之恩。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关心帮助,永远不能忘记。
谈起教育的一些变化、瑕疵,胡立华说看到网上一个段子,一个小学生说,“过去的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的老师,科技发达了,像电灯,电灯得买电,不给钱,灯就不亮。”大概是讥讽教育方面的风气问题。当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人们看到,去年以来,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专项整治。
郭老很健谈,思路清晰。我们坐了近一小时。快离开时,郭老执意要送我们到楼下,20层,说平常也去楼下遛弯。没劝住,一块乘电梯下楼。
短暂的拜访交流,正月里的收获。还原、承接学校生活历史瞬间“小插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当下的回忆,是装在心里的那份浓浓的情意。
祝愿郭老健康长寿!愿我们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