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黄花风情街
寻访俄罗斯风情街,不是为了购物消费,而是想领略欧陆风情的建筑,感受其所承载着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魅力。沙俄和后来的苏联,都曾先后占据过大连,也留下了许多风格比较地道的欧式建筑。不看,也许会遗憾的。
朋友经常开车转悠,轻车熟路。据说,这是中国第一条具有俄罗斯十九、二十世纪风格的风情街,也是大连这座城市在屈辱中开始起步的地方。十九世纪末,沙俄为了占据旅顺这个天然良港,进而独吞东北实现黄俄罗斯美梦,采取“三国干涉还辽”的招法逼走了日本人,并于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强占旅大,在远东成立一个俄属租借地“达里尼”市。
于是乎,这里也就有了大连第一条柏油马路,有了俄罗斯建筑。1902年5月,达里尼市政厅就是在这里正式挂牌,由萨哈洛夫任市长,其官员和眷属就在这里居住。1904年2月9日爆发了日俄战争,这条街道跟着整个大连一起被日本人蹂躏到了1945年。后来苏军占领期间,苏联人住没住,就不清楚了。所以,俄罗斯风情街真正辉煌应该没几年。
这条破败的街道,在2000年前后受到了重视并被整治一新,集旅游、购物、休闲和娱乐、餐饮为一体,一时成为大连城市的一张新名片。那个时候,这种特色旅游活动,还是很有市场的。至少,对于那些出国旅游机会微乎其微而且银两不足的人而言,来到这里尽管享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原汁原味,也能以比较低的成本感受一番异域情调。
那阵时尚狂风劲吹的结果,不仅在大连诞生了俄罗斯和日本风情街,别的地方还有意大利、西班牙、英式、韩式等异域风情街粉墨登场,各种特色的风情街也如同雨后春笋一个又一个地冒了出来。到后来,这种风气已经发展到仿制天安门以及世博会中国馆的新境界了,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让人们能够就近看到这些美丽的建筑。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俄罗斯风情街居然如此缺乏生气,一派萧条没落相。稀稀落落的游人晃悠在街道上,偶尔停下脚步扫一眼两边的商品摊位,看的多,买的少。按理说,此处曾经算得上的风水宝地了,附近不仅有上海路、步行街、中山广场等,还是火车站、大连港的必经之路。
遗憾的是,沿街的简易帐篷不仅遮挡住了“尖式”“塔式”建筑的全貌,还摆满了几乎到处都有的所谓俄罗斯商品,套娃、望远镜、烟盒,几乎就是俄罗斯商品的全部代名词。俄罗斯风情,全被这些低俗而廉价的小商品给替代了;俄罗斯文化,也让这种豋不了大雅之堂的行为给表层化了。
分布在各地的风情街,绝大多数的境遇,好像跟脚下这条曾经很著名的俄罗斯风情街差不了多少。也许,华灯初上之后,乃至夜半三更时分,会有一些人钻进酒吧、夜总会或者餐厅里消遣一番。但是,游客们为什么没有了当初那种趋之若鹜的热情呢?商品单一还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关键还是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底蕴。
所谓风情,对人而言,那是一种韵味,一种情调,不在于卖弄,关键在于自然流露,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对地对物而言,那是风土人情,体现着起码的人文底蕴和价值。既然是俄罗斯风情街,那就应该有俄罗斯文化的内涵来支撑,让游荡其间的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欧式建筑的光鲜外表,还应该真切地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深厚魅力,而不是被那些低档次甚至假冒伪劣的商品所忽悠。
事实上,成为昨日黄花的,不仅是俄罗斯风情街,那些大名鼎鼎的古老村庄和城镇,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慕名而去,败兴而归,不会再去,乃是许多游客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慨。究其原因,大致都是经营者有意无意地把其本来固有文化内涵与外部表象给人为地剥离了。甚至,在起初修复或者仿制打造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文化的东西到底应该咋折腾,才使其先天不足而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
转悠了一阵子,感觉俄罗斯风情街的建筑实在没有太多的看头,便去中山广场寻访近代建筑群。可惜,因为大名鼎鼎的中山广场局部施工,而且广场周边的公路车水马龙,加之外围的高楼大厦隆起,让那些散发着凝重气息的大洋楼少了太多的美感。
还去政府广场瞅了一眼,那气派可比中山广场大多了。在想,这碧绿的草坪,美丽的鲜花,到了冬天又是何等模样?大连的草坪,大连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城市美化工程的先河。那么,是不是也给官风民风带来了太多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