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幽静烟台山
烟台市区名气比较大的景致好像不是很多,除了张裕酒文化和烟台山有一定的人文积淀之外,还真的找不到更为理想的去处。
连续几天跑外围的著名景点,仅仅是早晚在海滨散散步吹吹风,市区仅仅是经过的时候透过车窗扫过几眼。说实话,感觉有点儿凌乱与破旧,甚至觉得配不上她那鼎鼎大名,不仅没有青岛的雅致和洋气,也没有威海的洁净与大气。但是,在乘船离开的那天下午,还是挤出时间游览了烟台山。
其实,早先对烟台山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因为执意寻找灯塔,才见识到了这个值得一看的地方。朋友说,这个地方以前由部队驻守,对外开放也就十几年。因为时间紧迫,跟门卫通融一番直接驱车上了山,在门前有美人鱼雕塑的丹麦领事馆附近停下来开始游览。
树木葱茏,掩盖着那座欧式建筑,也挡住了远眺的视线。于是,先走进领事馆内看了个究竟。欧式建筑见多了不再觉得稀奇,倒是其设计灵巧与经久耐用,不能不令人叹服。联想到这个大兴土木的年代,时不时地冒出建筑质量问题来,哭笑不得的感觉油然而生。
闻名于世的美人鱼雕塑,被圈在栅栏里。据说,这是丹麦海外唯一的一座,与哥本哈根的同样大小。中国也是很幸运的,世博会期间丹麦人专门把他们的美人鱼运到了上海。至少在那阵子,两只来自大西洋岸边的美人鱼,相聚在了太平洋东海岸的中国。
最念想的还是那座灯塔,登临其上远眺四方,才能感受到烟台山三面环海的秀美气势,才能体味苦苦寻觅到的心旷神怡。因为大自然的神功造化,因为山海衔接的独特境地,才成为设置烽火台的最佳位置。狼烟烽火台,让这个地方有了烟台这个别致的称谓,也让其自身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遥想当年,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丹麦、西班牙等国家相继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或代理领事,挪威、瑞典、荷兰、比利时、朝鲜、芬兰、意大利、奥地利则在烟台山下的海岸街及附近设立了领事馆或代理领事,并建造别墅和官邸,使这里成为亚洲现存的最大的近代领事馆建筑群。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并非迷恋置山临海的绮旎风光,而是为了奴役这个东方国度。山上山下,那一幢幢外国领事馆、官邸、建筑群,记录了烟台作为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的特殊历史。掩藏在林木中的红楼青舍,承载着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特色,曾经是那些远道而来的洋人们的乐园,是那个悲惨时代的历史见证。
在现如今的语境里,与曾经的那些或毁坏或复制的中国文化因素一起,被称之为集中西方文化为一体,这也是烟台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值得欣慰的,烟台山也有抗日民族英雄们的一席之地。这座纪念碑,不仅在选址上眼光长远,而且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6年就已经建成了,这是社会良心的一种体现。
脚下的灯塔和远处的烟台港,使人想起了傍晚将要开始的航行,以及大海对面的大连和老铁山灯塔。曾经想,大白天乘船而去,顺便能看看海上的景象。朋友们奉劝,那样做不值得,航行在海面上,眼里除了海水啥都看不见,稍不留神还让人产生严重的寂寞感。仔细琢磨这些道理,倒也可以预见到那番情景。航行于茫茫大海,的确会有很茫然的感觉,所以才有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之说。那么,舵手又靠什么呢?
灯塔,那是海上航行者的希望。忽然想起了一个旧闻,早些年天津有个人要注册饭馆的名字,但工商局觉得有些不雅,就没有予以批准。据说,饭馆名字叫做塔码地,读起来就是他妈的,选取灯塔、码头和陆地三个词汇中关键字的谐音。他坚持说,自己是海员出身,长期在大海上漂泊,成天渴望的就是能够早点看见灯塔,靠上码头,登上陆地……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有选择性地转悠了一些景点,也没有去那个新建的可以看见海浪拍岸的惹浪亭,抑制着恋恋不舍的冲动走出了大门。回望烟台山,倒也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