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屋
小桥、流水、人家。每每看到这样的文字,总能让人联想到秀美的江南。
而我儿时居住的村落,虽在北方,却也如此清幽雅致。只是,这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都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那年,听父母说:随着沈阳市的整体规划,那个小村庄即将被拆迁。所以,那年春节,我让弟弟陪我一道回去看看。尽管,那里已经没有几个熟悉的面孔了,但那里承载了我儿时的梦。
大概是阔别的时日太久,亦或是村庄变化太大,我们竟然找不到进村的路。远远望着,却不知从哪里走,只好下车,步行前往。踏着崎岖不平的土路,让我找到了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家乡没有柏油路,到处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让我们对泥土有着无比的亲近之情。大人们每天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小孩们就经常玩一种“摔泥巴”的游戏,甚至有的人家直接用土坯盖房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村庄的周围环绕着蜿蜒曲折的小河,所以,进村必须经过桥。与江南小镇相比,这里的桥虽然缺少精雕细琢的美,道也朴素无华。
那时的小河主要起到灌溉农田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孩子们提供了天然的游乐场,我们没有巴比娃娃,没有奥托曼,但我们有快乐。春暖花开时节,小伙伴们相约在河边捉蝌蚪,天真地以为可以在家里把蝌蚪养大;骄阳似火的夏天,小河又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大家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硕果累累的秋天,河边的菜园子就是我们的最好去处,常常会偷上一两穗苞米到砖窑上烤着吃;天寒地冻的冬天,河面结上厚厚的冰,形成一个不花钱的巨大滑冰场。
我儿时的家就坐落在村东小河的旁边,中间只隔一条马路,三间红砖青瓦房。
九几年的时候,因为父母已经在学校家属区买了楼房,弟弟又需要钱结婚、装修,那里就不再属于我们了。
我和弟弟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家,老屋还在,只是没了院落,旧日被鲜花,蔬菜装点的小院全部被房子取代了,看着这个“物非人非”的院落,儿时的美丽记忆也好似被贴上一块黑膏药,心里不免有了些许的失落感,庆幸的是老屋还在。
我们成了老屋主人的不速之客。乡村人都很淳朴,他们并不计较被我们骚扰,反而邀请我们进屋看看。迈进屋门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似回到了儿时,很想大喊一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仿佛父母还住在老屋里,已经做好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正等着我们回家呢。东屋基本没变,只是家具不同;西屋已经被主人改造过了,比我们在时更整齐;厨房里的炉灶依旧静静地待在那个角落,小时候我可是生炉子的高手呢,水池子也没变,弟弟还找到了曾被他磕坏的瓷砖上的痕迹。因为担心过于麻烦主人,我们没敢停留太长的时间,很快离开了老屋。
离开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再见!老屋。”
那一刻的老屋亦便成为我记忆中的老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