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
昨天晚饭的时候,妹妹和我说,父亲想吃饺子了。父亲对于饺子馅没什么要求,和妹妹商量了一下,决定包紫甘蓝猪肉馅,于是,在拼多多下单。
其实,之前就想着给父亲包饺子吃,只是,他家的冰箱总是被母亲塞得满满的,就算包好了饺子拿过来也没有地方放。
我们这边中餐和晚餐没有吃饺子的习惯,一般都用来做早餐。孩子们都在家的时候,冰箱里总会有大袋小袋的饺子,如今,我一个人在家,因着不爱吃饺子,冰箱的冷冻室里基本上都是空的。
其实,嫁给东北人之前,我是极爱面食的。包子馒头面条都爱吃,尤其是饺子,我的印象中,那是排在我永远也吃不腻的食物榜的头条。
尽管那时候,没有擀面杖,用酒瓶擀出来的饺皮厚厚的,包的饺子个头特别大,大家也吃得极是满足,一顿能吃二三十来个。
高中的时候,在蓉家吃过一次饺子,那才是真真意义上的饺子,皮薄馅大,好吃得怎么也吃不饱。
当然,年轻的时候,我饭量大,比一般人吃得多。我家的饭碗粗犷,和菜碗差不多大,每顿至少要吃满满两大碗饭。同学家的饭碗都很斯文秀气,每每在同学家吃饭的时候都吃不饱。人家顶多盛两次,我当然也不好意思多盛,可两碗饭只够我吃个半饱。
蓉是在北京长大的,读初中才回到老家邵阳。她烙的千层饼,也是我们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外层酥脆,里面劲道,好吃得简直想把舌头一起吃下去。
因此,对于嫁去北方,对于南北饮食的差异,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完全可以克服。
事实上,我还是被打脸了。
北方有句老话: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公公是典型的北方人,饺子是他的最爱,三天两头地包着吃。他是退休教师,有退休工资,儿女们也都参加了工作,没有负担,条件在农村来说,不算差,就算每天吃饺子,也是吃得起的。
我刚去的时候,对于隔三差五的饺子是极欢喜的,可吃多了就腻。公公包的饺子,肥肉多,油大,吃起来满嘴流油,到后来,一闻见饺子的气味就反胃。那时候,奶着孩子,只能勉强自己,凑合着填一下肚子。
从此,饺子被我打入冷宫,再也勾引不了我味蕾的欢喜。
不过,却爱上了包饺子的感觉,尤其是擀饺子皮,一圈下来,一张薄薄的皮就擀好了,特别解压,也特别有成就感。当然,还有家人和朋友们的吃饺子时的满足和欢喜。
昨天,在如烟的文中看见她写:我和了一小块荞面,包猪肉酸菜水饺吃。当一盘久违的水饺被我席卷而空,收获的是胃的妥帖,心的愉悦。
想着,荞面包的饺子一定好吃,便也动了心思。如烟告诉我,一半白面,一半荞面。
正好,家里有现成的荞面。站桩回来,去市场买了猪肉,绞好,拿回家,和面,切甘蓝,调馅。
汗水大张旗鼓,我却自顾自的低头擀面、包饺子,安静、怡然。
这一点人间烟火,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有说不出的畅快和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