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养老,这是个问题
跟同龄的好朋友一起吃饭,都是即将退休或已退休的人,自然聊起养老的话题。朋友对我讲了她一个同学当前的困惑。
多年来她跟这个同学并不在一起,但由于从上学的时候开始就三观契合,三十多年一直没断了联系,两人应该算是铁闺蜜了。
闺蜜大学毕业后去了日本,说起过程来也是机缘巧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闺蜜在读大学期间跟同学谈恋爱,毕业后两人结了婚。男方家在黑龙江依兰,也就是宋朝徽钦二帝被掠到北国关押的地方。
日军侵占东三省的时候,大量的军人家属随军来到东北。1945年日本战败,数以百万的日本人大撤退,由于撤得仓促(也有人说是日本人故意而为,为自己东山再起留下种子。这个不可妄议,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才是正确的态度),数以万计的日本妇女儿童留在了中国。那些儿童全部被好心的中国人收养,黑龙江省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闺蜜的婆婆就是被当地老乡收养的日本人遗孤之一。
八十年代中期,在两国政府的帮助下,闺蜜的婆婆作为遗孤寻亲成功,得以返回日本。
同样巧合的是,闺蜜的父亲是建国初期的大学生,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闺蜜从小就跟父亲学说日语,虽然说得不精,但日常会话是没问题的。于是跟爱人随婆婆去日本生活。
没想到到日本以后,闺蜜非常喜欢那里的环境,几乎没有调整过程就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她的爱人却并不习惯。仅仅生活了几年,爱人就坚持不下去了。最后闺蜜带着孩子加入日本国籍留在那里,爱人回国去南方发展,两人因意见没法统一分道扬镳。
那时候年轻,做什么事都有激情,都有一股子闯劲儿。在日本生活了几十年,闺蜜没有再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学专业一路打拼,后来有了自己的实业,经济上可以说是没什么后顾之忧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心里越来越觉得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尽管生活了三十多年,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但她觉得在日本人心目中,自己仍是个异类,无法真正融入那方水土。她开始怀念自己的家乡,产生了叶落归根的情愫。
她曾几次回到祖国,由于多年来生活方式的养成,饮食起居已经跟国内习惯完全不同,她接受不了这种差别。虽然经济条件很好,但在养老问题上选择的艰难让她也是绞尽脑汁。留在国外无异于孤家寡人,回到国内又很难适应,到哪都是漂浮不定的感觉,这成了她临近晚年的一大心病。
想想的确够为难的,人活到一定的年纪,无论身体还是其他方面跟年轻时候都没法比,年轻是资本,即便一时选择错了,还可以重新来过。而人到中年以后,由于精力不再那么充沛,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又逐渐下降,很难改变早已固化的生活习惯。所以,养老方式和养老地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晚年生活是否便利,是否遂心。
我之前从来没考虑过养老问题,只是每次回到父母身边,他们都以过来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说,到老了一定要生活在孩子身边,孩子是老年人的指望,只有生活在他们身边,有什么事情才有人照顾,帮着解决。
父母只是以他们晚年的经验警示我们,但他们的老年跟我们的并不一样。他们有好几个孩子,均摊在每个孩子身上的负担相对轻很多。假如一个孩子有事不能过来照顾,其他的孩子都还可以,总会有孩子待在身边。
而我们这代人不一样,除了当初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偷偷生了二胎三胎的,其余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早多少年前就有人议论过这个话题,就是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问题。且不说经济上给孩子带来多大的负担,就算父母有经济能力,身体都好,不用孩子操心,他们只需赶在周末到老人家探望,就牵扯了他们很大的精力。孩子们好容易度个周末,不做家务,不带孩子游玩,只去双方父母家陪老人,就把时间全部占用了,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之所以今天又写了养老的话题,是最近一直纠结要不要退休,同时纠结退休以后的去向。
上午遇到一位前几年退休的姐姐,很潇洒地去一个健身馆练太极剑。工作时她也曾经是位领导,相当优秀的一个人,退休以后变得优哉游哉。她对我说,到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年龄的事,你好好想一下,这个年纪上班还有什么价值,你对社会的贡献还能像年轻时那么多么?真不如早点退下来养好身体,不给社会添乱也是做贡献,差不多就退了吧!
她说得有道理,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果真退下来,到底该去哪里养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