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山陕甘会馆
走进会馆时,被映入眼帘的关庙给惊诧了,扭头看到照壁上的“忠义仁勇”更是纳闷。没有请导游,也不便于问带路的朋友,只好自个儿使劲琢磨,查阅资料比对消化。
朋友倒是介绍了这里的三大看点,即砖雕、石雕与木雕艺术,号称“三绝”。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照壁上的砖雕与石雕。比如那个二龙戏珠,中间是蜘蛛却非传统的珠子。还有抱鼓石上的浮雕,无不栩栩如生。
砖雕更是题材多样、技法精湛,通过花瓶、插花、鹤鸟、乐器、书函等甚至账本等,与那些石雕、木雕一起,呈现苍龙行云、丹凤朝阳、辈辈封侯、蝙蝠扑云等民俗或神话景象,让院子里的建筑洋溢着平安是福、安居乐业的气息。
木雕最奢华的是大殿额枋的七层浮雕,一是蝙蝠倒挂,二是祥云云海,三是二龙戏珠,四是鹌鹑菊花,五是富贵牡丹,六是葡萄松鼠以及喜鹊闹梅和鸳鸯戏水、青蛙卧莲等,七层是更醒目的二龙戏珠和凤凰牡丹,层层叠叠,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据称,胜过了北京故宫太和殿五层浮雕的记录与规格。
统揽这些砖石木雕艺术,布局精巧,繁而不乱,构图紧凑,疏密相间,豪华精美,称得上是真正的雕梁画栋,是传说中的鬼斧神工。题材选取考究,雕刻技艺高超,典范之作颇多。不能不承认,因为涉及史学、美学、文学和民俗学等多个领域,我等俗人不过是凑个热闹看个大概,没有时间更无能耐看门道。
整座院子的建筑布局为四合院式,照壁、戏楼、牌楼、正殿等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配置于中轴线上,钟楼、鼓楼、厢房、东西跨院以及掖门、垂花门等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也没有参天古木,却有大殿与钟鼓楼等典型配置,属于门类齐全、小巧玲珑的庙宇。
上下两层的戏楼也很有意思,楼上是正对着大殿的戏台,两侧均有台阶直达。楼下则是一个南北通道,可以确保行走与演出互不妨碍。据说,戏楼并非会馆原物,而是从火神庙迁移而来,乃开封现存唯一的一座古代戏楼。想起故乡镇上街道的那座跨街戏楼,比这个宏大气派多了,曾经爬上去玩过的,后来被拆毁了。
正对着戏楼的是牌坊,悬挂“大义参天”“流芳千古”匾额,为三间六柱五楼歇山顶式建筑。牌楼中枢高耸,左右次楼略低。主楼上部檐坡是绿琉璃瓦,正脊为牡丹花雕,中间有方亭。为增强稳固性,立柱下挟持有六块抱鼓石。牌楼彩绘多为关羽神奇故事,华丽到极致,令人眼花缭乱。因造型疑似鸡爪,又被称为鸡爪牌坊。
山陕甘会馆与关公庙合二为一,或曰馆庙合一,有其深厚的历史缘由。就必要性而言,会馆是商人异乡的家园,是维系商人团结的纽带,还是宣扬商帮信义和道义的地方,须有一杆大旗竖起来。而且,及至会馆时代,关羽已在历朝历代造神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财神,被晋商推崇敬拜更是必然。秦商敬崇,因关羽之精神。何况,还有关羽改姓之说。冯姓人传说,本姓冯的关羽是逃难至潼关时急中生智改名的。
其实,关羽从人到神、从公到王,乃至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过程比较漫长。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里,蜀汉失败最早,却因意识形态变迁,使得刘关张的情谊以及诸葛亮的形象日益高大。当然,关羽和诸葛是最大受益者,不仅“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关羽更被历代帝王加持加封。
关羽封号的巨大变化从宋代开始,从1102年至1879年,先后有16位皇帝加封23次,宋徽宗多达4次,从“忠惠公”变成“义勇武安王”,级别从“公”升格为“王”。宋神宗建显烈庙,宋哲宗题写“显烈”,宋徽宗亲自跑到显烈庙题写“神勇”。元顺帝给的封号长达88个字,到了万历皇帝也就是30多年不上班的明神宗,干脆把关羽封“圣”了。
关羽热到了清代更是登峰造极,当然有笼络中原人心之意。总共12位皇帝,先后有8位10次追封关羽,8次出现“关圣大帝”字样。“忠义仁勇”先后出现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的追谥里,雍正还追谥了关羽祖辈三代。有清一代,关羽身上的儒家色彩日益耀眼,终于被塑造成“仁、义、礼、智、信”的化身与践行者。
关圣还被追谥为夫子,逐渐与孔夫子对应看齐。关夫子之说,在宋代就有,正式定名始于康熙,雍正三年敕封“山西夫子”,也有说是乾隆登基后追谥。但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确是雍正所为,让关羽成为国祭主神,与文圣人孔子并尊。解州关帝庙的对联曰:山东夫子,山西夫子,瞻圣人之居,条峰并泰岳同高;作者春秋,述者春秋,立人伦之至,涑水与洙泗共远。
皇家如此,民间更甚,但凡关老爷做过的行当,都被挖掘出来尊为祖师爷。比如,他在豆腐坊干过短工,年轻时打过铁,还有千里走单骑创举,就成了豆腐行、打铁业、物流运输行业的祖师爷。当铺钱庄类金融行业也不甘落后,绸缎、理发、屠宰、刀剑铺等,都把关羽尊为祖师爷。
关羽成为财神,与晋商及其老家的解池亦即河东盐池有关。宋时的盐政收入对国家而言举足轻重,解池盐的产量关乎国运大事。真宗年间,解池因灾变而减产,当地人编造了关羽战邪神的故事。参与征讨北汉而发财的晋商,在明清时代进一步崛起并迅速发达,尤其是贩盐发了大财,自然而然地也把关羽请为保护神。
商帮保护神,本身与其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如浙商之范蠡、徽商之管仲、冀商之比干、赣商之许真君。商贸活动须高举诚信是立业之本的大旗,关羽的忠义精神完全符合“一守信、二尚义、三取利”的道德准则与商业信条,使其不仅是晋商的保护神,更是当之无愧的最合格的财神爷。
伴随着晋商业务范围大规模扩展,不仅在国内纵横驰骋还远及海外,身在异乡的晋商们便建立了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并以此为据点团结同乡、商议生意,庙馆合一也是必然。于是,晋商的会馆其实就是关帝庙,如同赣商或曰江右商帮建在各地的万寿宫。
会馆作为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大多数会馆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所以又称试馆。同时,还有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的同乡会馆,还有一些客民建立的同乡移民会馆等。延续至现代,遍布大都市的办事处,其实扮演着当年的会馆特别是试馆的角色,只是服务重点大有变化。
山陕商人或曰晋商秦商走到一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秦晋之好,说到底是两个农业文明发达地域的强强联合,三晋、三秦同祖同源,地脉相连,人脉相通,孕育出秦晋大贾也是必然。明末清初扬州西商大战徽帮的商藉之争,折射出秦、晋、徽三大商帮实力的盛衰变化,之所以导致“只知有徽,不知山陕”,实则农商不敌儒商,势必徽进、陕退、晋转。
实际上,遍布各地的会馆里山陕会馆居多,山陕甘会馆倒是罕见。其中原因,不仅因为山陕一家亲,还有陕甘本一家。陕甘文化的主体关中文化与陇原文化,本属于一个文化圈。所谓陕西,陕原以西也,甘肃则是陕西的一部分。康熙七年(1668年),陕甘才正式分家。也就是说,之前的会馆也只能叫山陕会馆。
开封这座会馆的地盘,是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官府,明末清初毁于战乱。山陕商人在开封的商会成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6年),当时甘肃已经是个响当当的省份,吸纳甘肃商人加入商会理所当然。据说,当时的会馆占地面积很大,是现存建筑的五倍。只是,夹在山甘之间的,应是陕或陝,而非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