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石窟
不过五年的光景,两次游河南。住在郑州,从洛阳到开封,走相同路线,逛相同景点,洛阳龙门石窟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只游览龙门山未去香山,还都是炎热夏季。不同的是,分别从景区两头进去转个来回,目的是朝圣与学习和推介与宣传。时隔多年,重新回味,意在深化美好的记忆。
龙门古称伊阙,位于洛阳南郊。所谓伊阙,乃指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发源于伏牛山北麓的伊水,穿越伊阙,流经洛阳,与洛水汇合,伊水、洛水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一些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94年,秦将白起在此以少胜多,歼灭24万韩魏联军,以不可抗御之势拉开了大秦帝国向中原扩展乃至扫灭六国的序幕。龙门之称谓,是从隋炀帝移都洛阳,皇宫大门正对伊阙,龙门随之取代伊阙而沿用至今。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坐落在这一段伊河的东西两岸。
早闻龙门石窟大名,第一次就是冲着石窟艺术、书法艺术、佛教文化而去。当年,在镇江焦山观赏大字之祖《瘗鹤铭》时,导游把石门十三品与龙门二十品混为一谈,建议人家前去游览涨见识,自己竟然没有来过龙门。事后琢磨,当时有点儿意气用事。不可否认,也是替石门乃至那些摩崖石刻委屈。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因为修建水库而被刻凿下来挪到了汉台,作为重要陪衬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等一百多处稀世文物被淹在水下,导致其原本灿烂的光环与色彩随之暗淡。有过很多次,漫步于褒河水库的大坝上,徘徊于汉中博物馆十三品展室里,对这批稀世珍宝的不幸遭遇唏嘘不已。好在,还有清醒者据理力争,才使得这批文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作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以大量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只可惜,天气炎热、游人众多,不仅静不下心来仔细揣摩,而且也听不清导游的解说,在龙门山上转悠了个来回,默默地站在河边盯着缓缓而去的伊水,又带着满心的不甘匆匆离开,指望再来洛阳时能够游览香山特别是看看白居易的墓园。
再次游览龙门石窟,完全是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之目的,让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朋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意安排他们游览这个景区。时间所限,只能重点游览龙门山这边的石窟,去香山那边看一看的设想依然泡汤了。这些人,并非中国书法艺术或佛教文化的研究者,都是走马观花,专门安排的解说也是首尾难顾,而且从那副“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开始就把大家给弄懵了。其实,这副所谓的天下第一联,似乎是陈抟的粉丝集其字成此联然后刻成碑的,字之鼻祖则是汉魏十三品之一的《石门铭》。缺乏系统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其中的弯弯绕,没跟几步便各自散开。
加之,出于宗教信仰等原因,有的老外压根儿就不靠近佛像也不拍照。来自中东某国的准将自个儿沿着伊河两岸走了一圈,在集合地点见他满身大汗快步走来时才知道他单溜。这才想起,他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早些年,在西北陪同一批朋友游览景点时,其中一个站在门外不进去,后来得知因为宗教信仰之故。不知何故,游客中一些小姑娘特爱拽着来自非洲的朋友合影,他们也很配合,摆好样子竖起剪刀手等拍。还没有走出多远,整个团队就遍布于龙门山上诸多的石窟景点。
既然如此,只好自顾自地挨个儿重新游览这些石窟了。遇见有解说的,侧耳听几句,更多的则是瞎琢磨,按照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大趋势来理解,形体偏瘦的或许就是北魏时期,体态丰盈的则可能是大唐盛世开凿的,因为那个时代以胖为美。对了,那个来自以胖为美地域的外国朋友还坐在景点外边等着我们呢。她的个头很高,而且很胖,职务级别也很高。她的国家在非洲东南部,国名与境内那个湖泊同名。有人笑称,提到这个国家,一百个中国人中有九十九个不知道。她下了景区的摆渡车就不再前行,说实在走不动了。幸亏没进去,那些蜿蜒在崎岖山道上的景点,真不是她能自如应对的。倒是没在意其宗教信仰,但伊斯兰教是其国家的第二大宗教。
资料说,龙门开凿石窟,发愿造像,是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的,前后持续了400多年,南北长达一公里,经历了北魏和盛唐两个开凿高峰。佛教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一直很兴盛,中国大地广建佛寺,到处梵音缭绕,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说还不算什么盛况,单在北魏时期洛阳城里的寺院确切数字是1367所,可见其数量规模有多大了。历经自然风化和人为毁坏之后,龙门石窟仍存有窟龛23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佛塔80座,其中最大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2厘米,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不可能逐个游览观赏,何况之前还来过一趟,便挑拣主要洞窟看了看,比如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火烧洞、万佛洞、看经寺洞,等等。
停留时间长,印象最深的,是奉先寺。这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在龙门山上也是位居最高处,隶属于皇家寺院奉先寺,奉先者奉祀祖先也。开凿于唐高宗初年,武则天赞助了两万贯脂粉钱,历时3年,主佛座题记名谓大卢舍那像龛,亦即释迦摩尼报身佛。这尊佛像通高17.7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面部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秀目微微凝视下方,圆融和谐,安详自在。通肩式袈裟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烘托出头像的鲜明与圣洁。佛像整体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国女性,令人敬而不惧。这种大美,把东方女性之美表现到了极致,搬出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这等流传千古的辞句,都会显得苍白。有人说,这尊佛像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与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其实就是以武则天为原型的,但人们翻遍了史料却没有找到蛛丝马迹。大唐盛世是何等的辉煌,透过这尊佛像便可想象。
博大精深的龙门石窟,钟灵毓秀的伊阙风光,尽管先后两次前来游览,所见所闻与所知所悟却不及片鳞半爪。或许,将来还会有机会再游此地,但绝不可能也没有那个能耐敢说自己读懂了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