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甑皮岩遗址,是乘车路过时看到的,被掩映在施工隔离带后面只露出个屋顶,上网查了才知道那是一处考古遗址公园。及至参观完临桂新区“一院两馆”中的桂林博物馆,觉得不看看甑皮岩有点儿遗憾,因为其古老,因为其唯一性。
这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距今约1.2万年至7000年,196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称之为“相人山古文化遗址”。1973年,一所小学要改造岩洞为防空洞时被制止,随之开始发掘。老百姓纠正此山叫独山,洞顶的岩层如同被切开的甑子糕(松糕),就叫它甑皮岩。1978年,甑皮岩遗址陈列馆建成并开放。2001年再次发掘,还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大遗址名单。历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角器等文化遗物及大量的动植物遗存。
或许因为疫情,应该还有考古本来就小众这个因素,遗址公园里游人屈指可数。为了避免盲目,先走进遗址展示馆参观了《桂林·山水家园》。尽管展品显得单薄,却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桂林史前文化的来龙去脉,展现了桂林从万年智慧圣地走向国际旅游胜地的历史变革,阐释了桂林自远古以来就是人类居住的山水家园。公园最核心的是一洞两馆,除了遗址展示馆,还有小平足迹馆和甑皮岩洞穴遗址。小平足迹馆重点是他1986年1月29日视察甑皮岩的文化墙,甑皮岩洞穴以及隔成格状的发掘痕迹已被严加保护。此外,还有特色鲜明的甑皮岩雕像、雕塑等文化景观和文化广场等。
甑皮岩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华南史前考古的序幕,这是遗址公园的一大看点。华南地区,也就是地理上的五岭以南地区,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文献,对于史前文化的记载都比较少,甚至在很长时期内被定义为荒蛮之地。甑皮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打破了中国古人类文明发展南方滞后的观点,展示了一个迥异于黄河、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华南模式。陈列的考古成果,展示了桂北地区史前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跨度长达3万年的发展进程,展示了早期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延续万年的人间烟火,也揭示了桂林史前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过程,是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
因为采取了保护措施,看不到甑皮岩洞穴里更多的情景,资料说主洞高8米、宽13米、深22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单就洞口看到的来说,属于山根脚洞,高差不大,出行方便,背风向阳,靠山而居,既能遮风挡雨,又能抵御野兽,洞内还有地下河水,确是宜居型洞穴,被先民们使用和居住长达5000年之久。而且,类似的各类遗址在桂林地区多达100多处,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进一步证明了这片土地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的确是一个距今12000年以来的宜居之地。
甑皮岩考古发掘还有一个重大亮点,就是持续多年的争议终于有了结论。展柜里的陶釜,号称镇馆之宝。事实上,这是复原器。所谓陶釜,也就是中国最早的锅。2001年,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一块夹有石英颗粒、胎质疏松、在常人眼里和泥块差不多粗陶片。这就是历经万年岁月侵蚀而奇迹般留存的陶片,被称为甑皮岩首期陶。由此开启了一场横跨考古和陶瓷两个界别的“定名之争”,主要是围绕烧炼温度未达250℃且没有陶化是否可以称为陶器?有的认为,出土陶片烧成温度低于250℃,尚未完全陶化,属泥塑器物,还不能称之为陶器。
人们通过反复模拟实验,发现甑皮岩首期陶是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雏形遗存。也就是说,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陶器产生前经历的一个雏形阶段,双料混炼是甑皮岩人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万年前甑皮岩先民的一项发明创造。甑皮岩首期陶既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亦即陶雏器,具备陶器的三个特点,一个是通过一定方式使其成型,一个是经过火炼烧制出来,再就是能够煮田螺等特定的用途。而且发现,桂林其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与甑皮岩陶雏器和双料混炼技术有明显传承关系,充分证明了桂林是中国制陶技术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因此,专家们一致同意将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命名为“万年智慧圣地”。
甑皮岩考古还有不可思议的发现,就是先民们将故去的同伴安葬在家里,而且还采取蹲葬的方式。1973年发掘出来的35具先民遗骸,多为蹲葬,次为捡骨葬,个别侧身曲肢葬。尽管这几种安葬方式至今还有,比如纳西族认为人活着要坐着,死是不醒之长眠,肉体消失,灵魂尚在,应该坐着;广西因为瘴气蛇虫之故,坐皆蹲踞成为习惯,按照生前姿势安葬死者便很自然……但是,安葬在家里又是何故?专家们推测,或许是生死同穴之理念,而且空间有限才采取蹲姿安葬。据说,北京猿人遗址里也有类似发现。还有,就是按照人在母胎中的姿势安葬,所谓生死循环。
墓葬出土的头盖骨上有人工穿孔,经分析认为应是械斗留下的伤口。由此推测,甑皮岩人为了生存或争夺地盘发生过打斗。专家们推测,甑皮岩人在约12000年前抵达独山地区,过着狩猎采集生活,在距今7500年前最终放弃了甑皮岩。探究原因,应是5000年的垃圾使得岩洞越来越矮,越来越不方便他们居住了;干栏的发明促使他们逐步放弃穴居,但并没有完全放弃甑皮岩,而是作为氏族的墓地;之后,洞内积水使得埋葬亲人都不可能了,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曾经生活了将近5000年的洞穴。然后,甑皮岩人从桂林消失了。
追寻甑皮岩人足迹的专家们,把屈肢蹲葬作为甑皮岩人迁徙的路标,把陶器风格中的水波纹作为迁徙的另一个线索,梳理出了他们迁徙的原因和去向。大约在距今9000—7300年前的洞庭湖西岸和南岸生活着古洞庭人,他们属于彭山头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南下过程中与甑皮岩人发生冲突并取胜,广西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半岛成为甑皮岩人的主要目的地。而且,遗传学研究结果也显示,甑皮岩人与华南人和东南亚人有较为密切的遗传关系,而与华北人的遗传关系比较疏远,是现代华南人和部分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
可惜,毕竟对人类学、遗传学等学问一窍不通,参观考古类的场所时知识障碍太多,连个一知半解都混不上,也就是开阔一下眼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