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日记随笔大圩古镇,来不及红火就没落

大圩古镇,来不及红火就没落

时间2022-09-14 20:28:46发布访客分类日记随笔浏览1027

从灵渠返回桂林途中,被司机拉到大圩古镇。之前没有听说,更没有做攻略。他吃的是这碗饭,也习惯于给客户推荐顺路的景点,如同漓江边那个“桂林山水甲天下”,凑数而已。还声称他拉进去的是免票,所以就没有看到正儿八经的景区大门。

下车没走几步就被一座建筑给惊讶到了,尤其是看到疑似高耸入云的关帝庙。说实话,算不上见多识广,至少还是走过一些地方的,如此“高大上”的真少见。及至看见抠掉“汉王”只留下一个“庙”字的汉王庙,更有被惊掉下巴的错愕,仿古建筑或曰假古董竟有这么离谱的,把传统庙宇用混凝土搞成高楼大厦这种土豪版的,到底是几个意思?

汉王庙据称是刘邦后人来此生活修建的,柱子上缠龙倒是正常,万寿宫门外缠龙可就有点怪异了。万寿宫本是江西人为纪念保护神许真君而建。随着赣商行走全国,就在许多地方都修建了万寿宫,万寿宫也就成为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亦即江西人的家,又称“江西同乡馆”“豫章会馆”。作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江右商帮与晋商、徽商等鼎足而立。据说,民国时期北平的会馆402所,江西会馆就有65所。万寿宫的存在,恰是这座古镇曾经辉煌过的标志。

继续前行,两广会馆、水运镖局以及所谓的中华银行、贸易商行、厘金局等,基本上是关门闭户,应该因为是旅游淡季,还有疫情的因素。这些门窗木雕和门当石雕倒是古香古色,只是有的标志不伦不类,比如“美丽”派香烟的广告。毋容置疑,这类玩意别说那个特殊的时代,从新中国成立起就被扫进了垃圾堆,现在画上墙肯定不是做香烟广告,意在表示这座建筑和屋子的古董身份,滑稽到了令人哑然失笑,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打造者的左右为难,他们所遇到的难题与所有古村古镇古城别无二致,也就是外壳与内涵如何兼而顾之?

开着门的商店还有一些,只是营业者要比顾客多,无论是特色小吃还是旅游产品。安慰自己说,或许错过了高峰,看到的才是这般萧条。遗憾的是,后来遇见的并非熙熙攘攘而是稀稀落落的游客。许多投入巨资打造出来的古镇,只是开张时红火了一把,剩下的日子里就是一家家商铺的关门走人,尤其是那种“腾笼换鸟”或重新打造出来的更明显。问题是,原住民经营的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看起来,大圩古镇应是原住民与引进混合的经营模式,但持续萧条下去谁也支撑不住的。

最真实的还是青石板路,走在上面是那种不言而喻的厚重感和历史感,两旁的木墙瓦房才真正支撑着古镇曾经的沧桑。后来查阅资料,声称这里汉代就有人居住,商业从宋代开始兴起并繁华,位列广西四大古镇之一。至明代大有发展,清代是有名的水陆码头,到了上世纪抗战时期更享有“小桂林”之称。明初解缙的诗成为古镇文化宣导的一个亮点:“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壮人荷叶裹盐归。”只是,不知道是编写古镇故事者有意为之,还是一些人的曲解,把芦田寺说成芦田市,还说汉代曾名长安市。圩之意本是市,但要牵强附会硬贴出类似现代城市的名谓,却是在作践这个古镇。

沿着一个巷道转到江边,但见江面上有不少筏子,而筏上却是空空如也,数得清的一伙游客只在岸边晃悠。司机说对岸岛上农家乐很火,也没发现摆渡轮船在附近停泊。或许,看到的鼓楼码头不是摆渡的那个码头。据称,这里当年有码头13个,比桂林还多了5个,所谓“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东”。1921年12月,孙中山先生前来桂林组建大本营督师北伐时,就在这里下船并演讲过,大圩镇的百姓送他一大桶南瓜和白菜,取意“南北(白)一统(桶)”。还有提到徐霞客的,只是到过附近的熊村而不是大圩。

欣赏完远山近水,无意中来到了万寿桥。这是一座单孔石桥,始建于明,重建于清,桥上的石板已被磨得很光滑,台阶疑似洼陷的感觉。桥头立几通石碑,隐约显示的桥名和灵川县的保护文物。台阶说明这是步行桥,就宽度而言滑竿轿子也能过,但被传为400多年历史则是言过其实了。此前是木桥,毁于水灾,重建于光绪年间,有说1899年,有说1903年,但至今也不过百十年。也就是说,400多年指的是此处架桥或有桥历史,文物价值远没有传说的那么神。

还得赶回桂林,便没有跨桥继续溜达,而是踏着石板路返回停车场,再次感受了一番老街的古朴之风,红边黄底黑字的幡子尽管稠密而招摇,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商业街道也只能如此,犹如当今的那些广告招牌。只是,映入眼帘的冷冷清清,弥漫着古镇没落的气息。忽然想起,司机路上念叨古镇时,似乎提到了投资几个亿。心想,他也只是道听途说,回到车上没再问,还是自个儿查资料靠得住。但在古镇的所见所闻,觉得这个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程即使不算烂尾也够烂了。

找到《桂林日报》的一条消息,2007年3月9日,大圩古镇保护性改造建设项目在桂林宾馆签约,说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千年古镇的“复兴”在望。项目借鉴欧洲历史文化名城德国海德堡的成功建设经验,主要由古镇核心保护区、开发保护过渡区、配套生活区、生态植物园、度假酒店区(含会议论坛中心)、酒店管理学院及旅游设计研发中心、休闲居住社区、度假运动休闲配套区等8大类组成。规划用地约2000亩,项目计划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建设期为5年,年内开工。据此判断,之前还是打造过的。报道还说,大圩镇始建于公元前200年间,约在公元1400年沿江立街设坊,因集市庞大,取名大圩,亦称五里古镇。2005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还看到一些信息,包括一些学者的开发建议和游人的观感,对古镇复兴充满了期待。问题的关键是,列举出来的诸多优势,其实也是古镇之劣势。比如,距离桂林仅18公里,相比名气更大的景点,恰恰容易让游客选择放弃,大树底下好乘凉,寸草不生也是事实;桂林上百年的古代建筑并不稀奇,何况这种价值不高的遗迹被鼓捣成了土洋结合的怪胎;美食文化乃至农家乐生态旅游产业,更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跑这么远来品味桂林大街上到处都有的美食,恐怕只是开发者的一厢情愿,桂林的城里人也不可能经常跑到这里来体验农家乐。

客观地说,大圩古镇来不及红火就走向了没落,本身就与桂林密切相关。或者可以说,无论傍不傍上桂林,古镇都沾不了多少光。桂林红火时,游客看不上;桂林没落时,更无游客来。桂林光环正在逐渐消退,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想去桂林》这首歌最大的华彩,是揭示时间与金钱的尴尬关系,却对掀起桂林旅游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不能否认电影《刘三姐》和桂林山水甲天下入教材的“广告”效应。但是,到了人们争先恐后使用“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造句的时代,想去桂林的并不多。旅游景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风光不再。原因或许很复杂,但桂林自身的问题显而易见。

第一次来桂林,还不赞同朋友对发展的失望与埋怨。现在倒是理解他了,还感受到了经济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在一些桂林人看来,旅游城市靠旅游资源赚钱天经地义,所以圈山卖门票理所当然。此类现象也非桂林独有,一些地方的景点对本地人免费,也不想想本地人有多少人成天逛景点?相反,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旅游市场本是“宰一把是一把”现象的重灾区,某些地方已经打着老、少、边、穷的旗号玩烂了口碑,桂林是不是正在步其后尘也值得反思。不得不承认,旅游资源是最好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如果经营理念落后,综合开发不科学,走向没落也是必然。

纠结许久,大圩古镇的游记还要不要写?两次去桂林旅行,游览了不少景点,有的景点打着文化的旗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却少了期望的内涵,也就没有写游记。大圩古镇之行,不过是顺道而为,游览深度很有限,惊诧之余想得太多,有点儿不吐不快。于是,有了此篇游记,权当桂林之旅的小结吧。

风情万种的北海,北部湾畔的明珠 富贵命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