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子啃老,怪谁呢!
老满家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村子边上,紧邻着通往县城的大路。
在生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后,就赶上了计划生育,老满媳妇响应号召去做了结扎手术。
因为孩子少,跟村里那些有五六个、七八个孩子的人家相比,他家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虽说算不上数一数二,却也基本上实现需要自由。当然,那时候人们的需要不过是吃饱穿暖,偶尔去镇上逛一逛商店而已,还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
转眼三个孩子都长大了。大儿子和女儿一个考了大学毕业分配留在省城,一个考了中专毕业后分到县城,都成了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小儿子从小受父母哥姐的宠爱,整天就知道淘气,不爱学习,最后勉强读完高中就回家务农了。
说是务农,其实是父母在务,他只不过是跟在后面比划着打个下手,实际上依然是靠在父母身边啃老。
因为是最小的弟弟,没考上学没有固定工作,哥姐都怜惜他,帮衬着父母给他先娶了媳妇。
逢年过节,哥姐都给父母拿钱,家里需要的东西也经常给买些回来,并不让弟弟分担,家里的生活条件在当地仍然还是说得过去。
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像是约定俗成,哥姐给家里钱或东西成了天经地义。弟弟借口自己没工作,生活条件不允许,不仅从不给父母钱,也很少给父母买东西,倒是住在父母那里蹭吃蹭喝占便宜。
父母心疼小儿子没正式工作,又碍于小儿子生活在身边,将来想靠着他养老,内心默许他的所作所为。他们有心想给小儿子到城里买房,只是老两口从土里刨的那几个钱,离城里的房价十万八千里,根本没有能力去城里买楼。
不能让小儿子过上跟哥姐一样的城市生活,成了老两口的心病。
小儿媳本来是同村的姑娘,嫁过来图的是满家有在城里工作的哥姐,将来哥姐发达了也许可以跟着借光享福。没成想哥姐虽然都在城里工作,却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平时小打小闹给父母点零花钱,或者买点日用品还行,并没有更大的能力提携这个没有一技之长的弟弟。
这让小儿媳心里很不痛快。眼看着两位老人年岁越来越大,很快就需要被人照顾了,如果不能到城里买房,将来照顾老人的事很可能就落在自己头上。
于是小儿媳隔三差五地在老公耳边念秧儿,说自己瞎了眼,找这么个家庭,负担这么重,没钱又没人。哥姐倒好,都跑城里享清福去了,平时老人有什么大事小情全靠自己。将来照顾父母可不能指望自己一家,三个孩子都该有份。老人既然不能在城里给买房子,咱就分出去自己过,不然,这辈子别想有出头的那一天了......
小儿子被唠叨得心烦,自己又没有更好的主意,也觉得如果继续跟父母住在一起,等父母再老一点就脱不开了。到时候不但不能继续借父母的光,还增添了照顾老人的负担,自己可就不自由了。
他跟媳妇左右权衡,最后跟爸妈提出要分出去另起炉灶。
老两口本来还盘算着等自己老了,让两个大一点的出钱,指着小儿子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听小儿子这样一说,他们心里顿时没了主张。
老满对小儿子说,分家是大事,要跟他的哥姐商量了再说。
小儿媳却不想等商量的结果,打定主意,坚决要跟父母分开另过。
无奈之下,老满把自己的积蓄全拿出来,又让大儿子和女儿每人赞助一些,资助小儿子在村里买一处房自己单过。
女儿放心不下父母,提出要接他们去她家里生活。
老两口思想观念陈旧,觉得女儿毕竟是嫁了人,自己两个儿子却到女儿家生活有点不仗义。大儿子儿媳虽然孝顺,但在省城贷款买的房子太小,若老两口过去一起住不下。
最终商量的结果,是让父母暂时还住在村里,等将来需要照顾的时候,就把家里的房子卖掉,去女儿所在的县城居住,两个儿子视经济情况拿赡养费。
这样子又过了两年,村里的年轻人多半都出去打工,只有一些老年人留守在那里,过着千古不变的农耕生活。小儿子跟媳妇过够了农村生活,也加入打工大潮,任由父母双亲孤单地留在村里。
正当女儿觉得应该把房子卖掉,接父母到自己身边生活的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上面要在村里建一个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父母的房子要拆迁。
拆迁补偿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拿到这笔钱,到城里买楼应该不成问题。
小儿子很快就听说了房屋拆迁的事情,小两口紧赶慢赶地回了家,围坐在父母身边,兴高采烈地议论拆迁补偿款。他们觉得,父母当初供哥姐上学,已经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很多。自己没出去读书,这笔补偿款除了父母,只有自己有资格拿。
他们说,刚好在外面想租个店面没有启动资金,如果开店挣了钱,他们也有能力赡养父母了。
老满虽然在小儿子搬出去的时候寒了心,但经不住小两口甜言蜜语软磨硬泡,一时撑不住,心又软了下来。
老两口觉得大儿子和女儿都有稳定的工作,对他们的生活一百个放心。到底是最心疼小儿子,早忘记了他当初闹着分家时的绝情。
最终,老满也没跟大儿子和女儿商量,直接把补偿款交由小儿子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