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日记随笔知了,是全知道还是一知半解?

知了,是全知道还是一知半解?

时间2022-07-17 22:18:12发布a123321分类日记随笔浏览457

大概是今年暑假放得早一些,来大连这么久,竟然没有听到知了的鸣唱。没能听它每年夏天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声,心里觉得缺少了什么。

对于知了,我知道的并不多。隐约记得在哪里看过介绍说,知了要潜伏在地下十七年才能爬到地面上来。果真有这样一说,那么我们看到的知了相当于在黑暗中寂寞地等了我们十七年,这可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缘分啊!

真是想啥来啥。昨天入伏,今早我就听到有蝉在树上吱吱的聒噪。尽管声音稀疏,成不了大气候,但它毕竟是来了。

我问母亲为什么蝉这时候才出现,母亲说,现在出来的蝉是“伏了”,只有数伏后,这种“伏了”才出来。我倒是觉得,之所以叫“伏了”,是因为伏天太热,连知了都被天气制“服了”。

母亲随即根据她小时候的经验,给我普及了一下关于知了的一些事情。

母亲老家在山东,那边称知了为“蛣蟟”,我听这两个字的读音就是“解(jie)了(liao)”,我理解这个名字跟知了一样,都是知道了的意思。

蛣蟟从地下爬出的时候,常被人捉来用盐腌渍后油煎了吃。我还能记得儿时家人从老家带回来的“蛣蟟猴”,也就是油煎的知了,齁咸,说不上味道好吃,只是口感有点嚼头还算不错。

那时候人们食物匮乏,想方设法地吃各种动植物是可以理解的。如今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吃东西仍然有一些怪癖,吃的不仅是美味,还在意它的寓意。比如近年来人们吃金蝉,就是取了金蝉脱壳的意思。

想吃蛣蟟,你去地里找哪里有小洞,看着不大的洞,轻轻一碰就坍塌了,原来上面只有薄薄的一层土,下面藏着一个大蛣蟟。人们不仅用这种方法捉蛣蟟,还把面筋绕到杆子的一头,晚上打着手电筒,去粘那些已经爬到树上的蛣蟟。面筋粘粘的,小孩子手脚灵便,一粘一个准儿。

有时候天气也帮助人。一场大雨过后,那些已经爬到近乎地面的知了被雨水刷掉最后一层保护,冲进水沟。运气好的人,遇到水沟里知了聚集的地方,能捡一大篓,拿回去剁碎了包饺子,在当时是难得的美味,也是补充蛋白质的最佳来源。

我不得不说,但凡有人的地方,动植物都遭了殃。由于人类大肆捕捉,这几年金蝉数量锐减,有的地方濒临灭绝。

知了喜欢在阴雨天的傍晚或黑夜突破地表爬到树上蜕皮。蝉蜕是一种中药材,据说可以治疗风热之症。不知是古人凭想当然觉得它吸风饮露,“其气清虚”,刚好对抗风热,还是它真的有这功效。有个亲属常常到外面捡了蝉蜕洗净焙干泡茶服用,说可以治疗眼疾。

割麦的季节会长出一茬知了,叫“麦了”,和入伏后长出来的“伏了”一样体型偏小。一般沙土地较多,泥土地较少。大概是因为沙土地土质疏松透气,利于蛣蟟的生长,而泥土地几乎没有缝隙,蛣蟟呼吸起来困难吧。

只有那种个头较大的知了才被称为“蛣蟟”。它们的叫声也很特别,不是“吱吱吱吱”,而是“嘟~~~哇,嘟~~~哇”,母亲这样惟妙惟肖地一学,让我笑出了声。

人们听到知了叫的声音,说它整天吵着知道了知道了,太不谦虚。其实会叫的知了是雄性,是靠这高亢的声音吸引异性。这和人类何其相似,谈恋爱时惯用甜言蜜语,一旦得手便原形毕露了。

我想不只是知了,有多少人不也是整天“知了,解了”地显出不耐烦态,他究竟是真的懂了,还是一知半解,又有谁知道呢!

看到窗上伏着一只知了,我对姐姐说,我打眼一看,这个知了就不是什么好东西,竟然耍流氓偷窥。

姐姐立马砍来一刀:别自作多情,人家不过是想蹭点WiFi而已。

救赎 今天拍到了好多漂亮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