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文欣赏美文摘抄山西晋商博物院游记

山西晋商博物院游记

时间2021-12-11 10:53:46发布a123321分类美文摘抄浏览6320

太阳总算撕破云层,露出久违的笑脸。早晨,当我拉开窗帘,看到了金灿灿的阳光照在对面楼的侧墙上。温暖的暖黄色一下把因为连日大雨,湿冷的心烤热了。瞬间跳跃起来。“老海,今天我们干什么?”“快点安排,今天是一定要出去的。”在家窝了几天,人都要发霉了。
其实这几天一直就琢磨着俩件事,一件是回老海老家看望哥嫂。一件事是参观晋商博物院。只是这连日的大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阻碍了我们的行程。而且老家遭遇水灾,道路阻塞。打电话询问,果然老家进村的路依然无法通行。于是,催促老海预约,上午去晋商博物院参观。
去晋商博物院是要预约的。还好,因为国庆假期已过。很轻松的就预约成功。

晋商博物院的前身是山西省政府所在地。往前追溯是民国时期阎锡山的督军府,太原绥靖公署和山西省政府所在,为北平、河北、察哈尔、绥远四省的军政大权的决策地。再往前追溯则是明清时期的巡抚衙门。再再往前追溯 是北宋初年的州直治,府治。北宋979年潘美曾将大元帅府设入此院。继续往前追溯 是晋文公重耳庙所在地。历史不可谓不深厚。
晋商博物院于2020年12月28日开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府东街101号的晋商博物院,因为他特殊的历史使命,对于城市小民的我们来说,曾经是一处神秘高不可攀的存在。每每从他的门前走过,高高的红墙绿瓦,和门前纹丝不动的值岗军人,无形中拉开了他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所幸,现在的他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老幼妇孺都可以亲近它,一窥它的真容了。只要提前预约。只要出示你的身份证。不得不说山西省省政府文化让民的举措深入民心,至少是深入朕心吧。
想象着景点曾经是山西省政治经济的中心,停车位应该是不好找,索性打出租过去。

左右两个威严的石狮子蹲踞在有红绿琉璃瓦的二层重檐歇山顶门楼俩侧,上下各六根红柱支撑着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门楼。檐下四周斗栱、额枋、梁栿均施彩画,雕梁画栋。左侧靠门一侧的红柱上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匾。“晋商博物院”赫然在目。这个曾为清代山西巡抚衙门的大门,穿越几百年历史沧桑,依然厚重,挺拔。左、中、右三门除正中间的大门紧闭,左右两侧的大门开着,供游人出入。大门上的门钉,门钹金光闪闪。可能是考虑新冠疫情病毒的缘故,分别安置了测量体温的装置。老海掏出手机,验证了身份后,我们进入大门。

进到大门后,迎面是一道仪门。在大门和仪门之间的院落里,左右各有一栋二层楼相对而立,是为9号,10号楼。9号,10号楼均为重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廊楼。每层房檐周饰垂莲柱花罩。因为有绿色琉璃瓦和 垂莲柱花罩的加持,外形古色古香, 两楼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大堂两侧廊房,民国时改建为办公楼房,中西合璧,具有观赏价值。

一块黄铜色的牌匾上有“太原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字样。里边正在进行“热血山河”展览。这两栋楼在外边看并不很大,但内里有乾坤。因为它是两栋工字楼。热血山河的展览,详实的记录了从中国共产党东渡,和阎锡山合作共同抗日的那一段峥嵘岁月。

出来展厅,移步仪门,也就是晋商博物院的二门。此门是依照旧时影像,在清代山西巡抚衙门第二重门的地基上复原的建筑。旧时取“有仪可象”之意,即礼仪之门,是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仪门前,立有两尊咸丰五年的石狮子。门前正中,蓝底金字“鑑往惕来”,左侧,立有“督军府旧址”石碑,显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过仪门,又是一组左右对称建筑,是为11、12号楼。原为山西巡抚衙门书吏房,民国时期改建为二层办公楼房,均为卷棚顶砖木结构。设有拱形门窗,上、下层出檐设廊,精巧实用。
正中是民国时称1号楼的“渊谊堂”。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渊谊堂”的匾额却是挂在楼的后面。
“渊谊堂”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大堂,1932年拆除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层砖木混合建筑。二层悬挂“泽润蒸黎”匾,是清雍正所题。中门上方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导游讲是中山先生来太原时所题。这块石匾只有走到近处才能看到。最醒目的是门脸外边“天下晋商”的匾额,以及两边“五百年辉煌光照日月,一万里雄壮气吞山河”的对联。

这里是晋商文化的主要展厅。大厅左侧整面墙上是一幅辉煌晋商500年的巨幅画卷,剪接粘贴而成。右侧墙面有中国版图上晋商的行动轨迹。在展厅正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晋商的肯定。“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传统,形成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中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镌刻在红底的墙面上。
由两个回廊连接的形制相同的2,3号楼南北排列,均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各呈“凹”字形。原为山西巡抚衙门穿堂、二堂,民国时期改建为办公楼。楼前有一棵千年古槐,依然生机勃勃。向天的枝丫卓荦不羁,仿佛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欲望。

穿过2号、3号楼,我们来到了被称为4号楼的内署院,内署院原为巡抚内宅,又称“三堂”,供巡抚及家眷居住生活。辛亥革命时,山西最后一任巡抚陆钟琦被乱枪射死后,革命军在此将巡抚家眷全部枪毙。这处有血光之灾的院落曾在民国时拆除,改建为二层木楼,用于办公之用。后于1990年拆除,建喷泉广场。如今的内署院,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建的,有两进院落,有东、西偏院。标准的清朝山西府衙的建筑规制。

5号楼,为1953年至1954年新建建筑,省政府领导办公用楼。主体建筑为当时流行的苏式风格,外立面施水磨石,室内地面也是水磨石。楼梯护栏把手为木质,这种建筑有种熟悉感。80年代初期,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都是这样的风格。据说,前后有17位省级领导曾在此办公。

一尊关公夜读的雕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告诉着人们此处的不同凡响。御书楼,顾名思义,是珍藏皇帝御旨、批文和重要文书资料的场所。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据说此楼内藏康熙1703年巡行路过山西驻跸太原时,为时任山西巡抚噶礼及山西文武官员御书御制诗23首、御书唐宋诗词14首、匾额9块、对联18副。不知道这些文物现在还在不在。很遗憾我们无缘得见。

不过御书楼这个建筑本身还是在之后的岁月一直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民国时为图书档案室,新中国成立后为省政府图书资料室。

“自省堂”,又称“梅山会议厅”,于1918年至1919年建造,迄今逾百年。从外面看,是上下两层。引人注目的是西洋式砖石结构的外墙上,每个窗户之间都有一个“中”字。有人讲是阎锡山信奉中庸之道故而为之,好像有几分道理。“自省堂”的内部是木质结构,仿卷棚顶,厅内四周遍设圆柱,构成上、下两层围廊,中间却是一通到顶。引人注目的是每根柱间都有精美绝伦的木雕。大厅设有舞台,台前摆桌椅。厅外“自省堂”匾额由徐世昌题写,后檐悬有“可以栖迟”横匾,是傅山先生亲书,源自《诗经·陈风·衡门》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自省堂”在近代历史上颇有些名气。1925年,阎锡山曾在此设宴招待蒋梦麟、蔡元培、胡适、周作人、徐志摩、陶行知等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代表。1934年,蒋介石第一次来访太原,阎锡山在此堂召开各界欢迎会,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在此作过演说。1937年,周恩来曾与阎锡山多次在此洽谈联合抗日事宜。

一直在想,当初阎锡山面对如此精美的建筑和雕刻,会在哪儿静坐自省?没有人给我答案。

梅山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处景点。原为煤山,是明代巡抚都察院堆煤的地方,清代沿用。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此堆土筑成假山。阎锡山任督军时,改“煤山”为“进山”,意为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1952年改“进山”为“梅山”。

进到标有“梅山”字样的小圆门,步行不久,有一个存有四五块碑的碑廊,石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碑廊尽头顺阶而上是仿哥特式尖塔 的钟楼,钟楼顶部的红色五角星,高耸入云。圆形的钟表依然走时精准。是太原的重要地标。虽然已是深秋,整个梅山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站在钟楼上,晋商博物院景色尽收眼底。

喜欢梅山半山腰的这个小厅子,特意让老海拍了照片。

当我们从梅山上下来时,时针指向正午12点。清亮悠扬的钟声响起,回荡在整个晋商博物院,又飘向太原市的角角落落……好听啊!

晋商博物院。分中西东三路游览,我们只是走完了中路,主要是府衙建筑格局和展览。

关于展览的篇幅很小。主要觉得在山西,晋商博物馆不止一处,各种展览大同小异,并不稀奇。一些山西出土的青铜器虽然年代久远,精美绝伦。还是可以在以后的时间去青铜器博物馆细细端详。
但感觉这些府衙建筑自身就是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千年以来的历代督抚衙门,作为一直以来的山西政治中心,这里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想去看看曾经为阎公馆的东路建筑和曾为巡抚花园的东花园,也想去看看有唐宋元明清五朝风格的西花园。又不得不考虑我可怜的脚踝。只能作罢。
不过也好,留个念想,以后再来!

做饭那点儿事情 在变老的路上